(15)这种宏观领导和微观指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在协调政法机关办案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这种协调机制更侧重于案件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可能会减损依法办案的规范效力,更有可能为违背司法权运作规律、影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至削弱司法权威留下制度空间。
人权概不例外,这也即是说,作为道义性概念的人权,显然必须落实为各国法定权利,方能为人类所占有、消费并得以救济汪习根:《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第50页。自此以后,只要是人,哪怕是作为生物学人种意义上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被作为人对待并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权思想逐渐成为了现代文明国家的主导性道德话语和现代法律中的根基性概念。
Oche Onazi.Human Rights from Commun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p.50-68.事实上,无数的历史实例表明,人们普遍承认,无论种族、肤色、阶层、 族裔等差异有多大,在内心的痛苦感受力层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由此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移情而非抽象的理性人建立起普遍人权的观念的。因此,认真对待权利就必须认真对待稀缺资源[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人权的普遍性源自人类能够感受折磨的普遍性Eva Brems,Human Rights: Universality And Diversity,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1, p.306.,并进而引发了人权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的不休争论。毕竟人权理念终究必须是一种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比法律现实重要得多。肯尼亚学者马卡乌·穆图阿对此一语中的,他指出,迄今为止,人权运动已经成为了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了,这一运动源自一段长期的历史过程,即西方致力于实现概念和文化上的统治……这一连串事件的核心似乎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病毒,通过对另类的和欧洲的规范和价值加以否掉化、妖魔化和他者化,进而推动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规范和价值普遍化参见[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人权文化——一种历史和语境的研究》,郭晓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页。
这就要求各国政府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更富有见地、更深思熟虑地认知作业,以找到人权手段和人权目标间相称的最佳的平衡点。David Chandler,From Kosovo to Kabul: 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Pluto Press, 2006, p.100.国际层面则让西方话语轻易地垄断了人权的定义,并成为了粉饰某些干预的正当化理由。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7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才能不变色、不走歪路和邪路,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到司法工作中去,保证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104 〕 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维护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每一名司法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职责担当和价值追求。〔66 〕坚持司法为民还需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司法的人民性需要通过司法的公正性来实现。领导干部应带头遵守法纪、依法办事,以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践行党的宗旨,守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處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4 〕坚持司法为民,就是要转变司法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司法队伍综合素能,提高司法工作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坚持司法为民,就是要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焦点问题;坚持司法为民,就是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完善、程序的规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把解决了多少人民群众切实遇到的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把解决老百姓的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作为目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司法越是公开,越有利于消除司法腐败,越有利于保障人民权益。
〔12 〕 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从建立那一刻起,就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114 〕这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违法行为的发生,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可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美好图景。司法的公信力如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1 〕。
〔37 〕 (三)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 司法公信力本质上是人民从内心深处相信司法公正,其指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权运行公正与否的信任程度,尤其是对通过高效、权威、公正的司法,进而获得人民群众认可、信任和信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22 〕创造了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的司法民主制度。对司法工作者而言,当好维护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即使当事人对裁判结果是不满意的或主观上是不接受的,但是只要让他认识到这个结果是依据客观事实、法律规定和正当程序作出的必然结论,就是让他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43 〕 提高司法公信力首先应做到公正司法,要坚决遏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3 〕如推进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切实防止冤假错案;建立司法公开透明阳光司法机制和人民参与司法机制;破解人民群众打官司难等顽瘴痼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建立司法廉洁监督机制,下大力气解决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司法腐败案件,保证司法公正高效廉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77 〕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97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司法真正发挥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101 〕而职业良知又来源于职业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如果不发挥人民本身力量,孤独地依靠我们司法干部去处理,那就需些年月。
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司法的人民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立场;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理念;以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司法的人民性和公正性的辩证统一;由人民评判司法工作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如果法院在制度的正当程序方面得到了公众的信赖,自己的决定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权威。
〔51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党组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开门问计、查找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公众关注的案件,要提高透明度,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处藏身。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认为,该论断是司法工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司法机关人民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司法机关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化、目标化。〔4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进司法工作,既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深刻体现,也是我国宪法的精神实质和重要原则。
从苏区的谢步升案 〔24 〕至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 〔25 〕再至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 〔26 〕等一批案件的处理,确立了民主法制的平等原则,强调革命的法律应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原则,确立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执纪更严格的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依法治党、依法治军的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和喝彩,更不能拿西方的理论、观点来套在自己身上,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出发。